top of page
Recent Posts
Follow Us
  • White Facebook Icon
  • 10626605_578466798931442_83179810293712673131_n
  • Twitter Clean

《告別茉莉》─ 花開花落終有時,超渡生死的別離愛戀


《告別茉莉》Malila: The Farewell Flower --------------------------------------------------------------------- 導演 : Anucha Boonyawatana 編劇 : Anucha Boonyawatana, Waasuthep Ketpetch 主演 : Sukollawat Kanaros, Anuchyd Sapanphong, Sumret Muengput --------------------------------------------------------------------- 《告別茉莉》─ 花開花落終有時,超渡生死的別離愛戀 由泰國導演阿努查彭尼亞瓦塔納執導的第二部作品《告別茉莉》(Malila:The Farewell Flower),於今年釜山影展拿下「亞洲視窗」新設立的金智奭獎,此作也被選進今年金馬影展的奈派克亞洲電影獎片單中。 比起曾闖入柏林大觀的首部作品《藍色時分》(The Blue Hour, 2015),《告別茉莉》,以泰國傳統為死者製作Baisri 手工花籃作為串連,讓茉莉花(註1)作為琶(Pitch)與清(Shane)的愛情寄物,也通過花朵的綻放與凋零,隱喻情感的得到與流失別,最後昇華為生死的告別。《告別茉莉》無疑看出阿努查在故事上的進步與攝影的沉穩,開場就以製作Baisri的特寫過程,剪葉、捲葉、插花,一步步細膩的舉止,再者轉為男男間細語的親暱行為,藉此奠基此部作品的溫柔印記。 《告別茉莉》讓人激賞的原因,或許不在情節上的精采或戲劇張力強度,相反,它願反其道而行,以淡然緩行的方式,去呈現愛情的纏綿與彼此間的告別。儘管《藍色時分》僅聚焦於同志身份的恐懼,但在她的論文電影《Down The River》(2004),即是關於佛教哲學與泰國藝術的同性戀故事。以此在《告別茉莉》中,阿努查彭尼亞瓦塔納再次透過佛教傳統禮教,將情感離別加諸於生死之上,進而把電影形塑成一種儀式。在緩慢步調下的一靜一動間,從別離、凝視、超生到認識死亡,巧妙利用儀式來超渡這段遺憾的愛戀。它莊重嚴肅,卻又不刻意而為,更存有伴侶間親密的溫柔,這樣的組合不僅超越生死,甚至跨越佛教的「不淫戒」,讓伴侶的存在轉化為世間不可磨滅的真摯情感。 《Down The River》

說起來,《告別茉莉》某種程度形似《岸邊之旅》(Journey to the Shore, 2015),關於告別,也關於生死,但卻不如黑澤清見鬼的不懼,反而從《藍色時分》到《告別茉莉》,阿努查彭尼亞瓦塔納所強化的是來自於內在的懼怕,它可以是對過往決定的遺憾,是對於自我愧疚的心虛,更可能是源自於外部的紛擾與歧見。如同《藍色時分》因同志身份,而被家庭拳腳相向、被同儕霸凌,這樣內心所產生的憤恨,通過泳池內疑心生暗鬼的驚怕與恍惚,以「虛幻」連結最終使然的「現實」悲劇。而在《告別茉莉》亦同,儘管無多述清和琶的起初分離原因,但通過清的結婚生子,及琶母親女巫的背景,而遭眾人唾棄離去,似乎也道出當初兩人為何無法走在一起,因不容於世,而導致兩人分離。 於是,當這份遺憾想再次去彌補時,卻發現琶時日已將盡,身上的「疤痕」,取心的印記,更作為兩人情感中的芥蒂。至此,原要化緣為琶祈福的清,在後半段只能為其餘鬼魂超渡,換取為琶所作的善緣。但對於孤神野鬼的存在,阿努查彭尼亞瓦塔納並沒有流於刻意的驚嚇,甚至它把所有鬼神化作無形,讓「只會看見認識的人」作為見得「實物」的核心。誠如一幕,當 清黑夜中打坐於屍體前,周遭四起的樹葉踩踏聲,那裏有形(鬼),但在清的視野中卻呈無形之姿;雖為不相識的屍體(實)超渡,但卻浮現出琶的模樣(虛)。這樣介於有形/無形的虛實手法,也讓《告別茉莉》儼然如一場生死幻夢,雖傷感,但卻釋然。 但不免說,《告別茉莉》在既視感呈現,令人聯想起泰國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熱帶幻夢》(Tropical Malady, 2004),作為同樣可分為兩段式的《告別茉莉》,第一部分為生的相遇,第二部分為死的別離,相較於更為翎混性的阿比查邦,在前半的兩男兜風出遊,後半則轉為軍人和老虎精的追逐。同樣沒入黑夜叢林的神祕氣息,也以情感牽繫產生實虛間的變化。整體看來,阿努查仍較為沉穩,不比阿比查邦如此幻夢奇想(更覺得《生命宛如幽暗長河》(By the Time It Gets Dark, 2016)的拼貼極為有趣),但值得肯定的是,她的大膽嘗試來自接受死亡的坦然直接,更以此通過鏡頭的凝視直擊,把大蟒蛇的吞食逼真拍出,也將身佈蛆蟲、手腳發黑的屍體面貌看得清晰。藉此,這種影像雖讓人不安,但從觀眾的旁觀認識死亡,更從清的主觀放下死亡。當懼怕轉為擁抱,愧疚漸被原諒,也在生死間超渡這段充滿遺憾的愛戀。 如此,也是「儀式」,琶以茉莉(Malila)製作Baisri 來祭天謝神,祝福生者送別死者,清則透過佛教渡化來送別他與琶的未曾聚合的愛情;而面對放下離去,琶告訴清:「把Baisri 漂浮在河面上,讓其隨河流逝,作為一場圓滿的結束。」這樣的儀式,也是清作為這段緣份的最後告別。當一顆遠景的擺入,穿過樹葉縫隙間,凝視著潺潺的河流,清脫去袈裟,裸身浸入河流,仰躺隨其漂流,放下生死,正式與琶告別。 「緣來緣去緣如水,花開花落終有時。 」 時日已至,緣分也盡,再美的花終有凋零一日。琶的靈魂會去哪裡?清不會知道,但他知道,因為他,「他」去了更好的地方。 ※註1:《告別茉莉》原片名為Malila:The Farewell Flower,而「Malila」即是茉莉花的泰語發音(มะลิลา),不過與普通茉莉花不同,Malila正確學名為「雙瓣茉莉」。 ▍2017 金馬國際影展 11/03 - 11/24 ▍場次: 11.21 〈二〉 21:30 新光 1 廳 ★      11.22 〈三〉 13:40 新光 2 廳 ★ ▍預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DhB7u2wVVs 2017.10.28 金馬試片室 第三屆亞洲電影觀察團 金馬影展 TGHFF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