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Recent Posts
Follow Us
  • White Facebook Icon
  • 10626605_578466798931442_83179810293712673131_n
  • Twitter Clean

《音為愛》─ 銘記自我的「內在」電影


【第三屆金馬亞洲電影觀察團】

《音為愛》 Wonder Boy ------------------------------------------------------------------------ 導演:李迪文、任錦添 編劇:李迪文 主演:金文明、陳欣淇 ------------------------------------------------------------------------ 《音為愛》─ 銘記自我的「內在」電影 新加坡音樂傳記電影《音為愛》,係改編自新加坡著名音樂人李迪文(Dick Lee,原名李炳文)的成名故事。李迪文的音樂作品在 90 年代廣泛流傳於香港粵語樂壇,如張學友《愛是永恆》、張國榮《追》等作品,林憶蓮、陳潔儀、黎明、劉德華等人皆曾與他合作。在 1997 年,李迪文更參與張學友主演的音樂劇《雪狼湖》,因此廣被聽眾悉知。 值得肯定的是,《音為愛》或許能稱其是一部非常「勇敢」的作品,縱然改編音樂人物的傳記電影已不新鮮,但選擇出資拍攝以自己為藍本的傳記電影卻實屬不易,甚至將此部電影作為李迪文從樂壇跨足影壇的首部嘗試。他不僅自己著手劇本,聚焦早年於新加坡成名之時期,也與任錦添擔任聯合導演,最終更在電影飾演自己客串。在外看來,對於李迪文的名聲重要性而言,或許有少許自吹自擂之成分,但對於身分、性向的自我探尋,《音為愛》不枉也成為李迪文重新回顧、檢視自己人生的勇敢之舉。 儘管《音為愛》在劇作上有過多瑕疵,例如時間性的跳躍、劇情張力的不合時宜,更急於收尾讓自己融入。不過要說《音為愛》一無可取之處,實不為然,本質上影片仍有趣味所在,也就是音樂風格的運用。當電影一開始試圖從歌曲代入,以英國抒情流行搖滾(Elton John)作為先鋒,呈現 1970 年代新加坡對於搖滾樂、髮禁的執行與態度,更明示家庭對於讀書/玩音樂,兩者好/壞榜樣對比。這似乎與愛爾蘭電影《搖滾青春戀習曲》(Sing Street)有異曲同工之處,當人物身在一種禁錮保守的氛圍中,音樂的創作與發生,也成為欲改變現狀、求於改革的工具。如同《搖滾青春戀習曲》以搖滾樂團的出發、服儀髮型的反骨,來衝破天主教學校的保守,甚至顛覆原該視為「平常」的事物。 但對於外在形象的轉變,《音為愛》並無汲取太多,反而更多作為在音樂風格上的對壘,像是通過木吉他的妥協(外)對照電吉他的激進(內),掩蓋內心欲出頭的理想;中期利用Old School 的合聲對抗沉迷於毒品的嬉皮,穿插山塔那(Santana)的拉丁搖滾,甚至讓《What would you say》承載兩種不同的風格節拍(抒情、快馬),以此還延伸出一種男男/男女間情感(性向)上的組合。《音為愛》其一讓人樂在其中之處,更是借用時代性的渲染,當艾爾頓.強(Elton John)、披頭四(The Beatles)的音樂被作為生活的指標,也傳遞出一種對於音樂執著的精神。 然而,作為人物傳記電影,雖取材李迪文自身的人生經驗,但也正因為熟悉和理解,相反成為《音為愛》的侷限。儘管《音為愛》的主題調性算是明確,選擇利用通俗劇(Melodrama)作為根基,乍看也容易入口,但電影無疑在劇本上有明顯的斷裂與跳接。縱使大膽以中學時期和Mark的曖昧之情,自揭曾被傳為「同志」的風聲,但或許就因為李迪文對自我過於「熟悉」,並無將這樣的「理所當然」轉化為電影的「故事」。 至此,當被Linda欺瞞導致懷孕、妹妹因車禍離世等情節,同時作為第二幕劇情的轉折,這樣過於急躁的戲劇化,也讓電影節奏稍嫌凌亂,甚至這樣的轉折銜接到才亦為真正電影核心的第三幕「成名過程」,〈炒飯天堂〉的成功是否能在電影中合理化?只僅於頭尾的提點,只有「Local」的帶過,運氣的使然不僅唐突,「成功」也似乎早是電影預設好的出口,再非因故事層層推進而帶來的感動。 〈炒飯天堂〉(Fried Rice Paradise):

這樣看來,《音為愛》或許就如同〈炒飯天堂〉的節拍,像是一燉拼貼雜燴,不顧「外在」的嚴謹合理,人物形象包裝也過於刻板(如叛逆與抽煙的結合、四眼仔被欺負),更可惜無將新加坡的「限制」背景加以擴張利用,只囫圇吞棗向觀眾分享應被知悉的情節,最終也讓其成為一部僅屬於李迪文銘記自己的「內在」電影。 2017.10.15 金馬試片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