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Recent Posts
Follow Us
  • White Facebook Icon
  • 10626605_578466798931442_83179810293712673131_n
  • Twitter Clean

《繆思研究院》─ 雙重形式的互文與投射


《繆思研究院》The Academy of Muses --------------------------------------------------- Director: José Luis Guerín Writer: José Luis Guerín Stars: Rosa Delor, Emanuela Forgetta, Patricia Gil --------------------------------------------------- 《繆思研究院》─ 雙重形式的互文與投射 2017年台北文學季─閱影展,在今年主題聚焦在「影的意志V.S. 文的靈光」,特別挑選「挑釁‧巴索里尼」、「迷幻‧卡夫卡」和「閱讀電影的靈光」三大主題來做此次閱影展的節目片單。而在「閱讀電影的靈光」單元中,則有一部讓人十分「兩難」的西班牙電影《繆思研究院》,而它所散發的「影」力卻是極其迷人且震撼。 《繆思研究院》之所以「兩難」,也在於它的確是一部較於艱澀難懂,甚至有意於排斥於觀眾的電影,讓筆者聯想起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蘇古諾夫《無言之歌》的詩意囈語。片頭初初,即聚焦於巴塞隆納大學中的繆思研究院,當哲學/文學教授侃侃而談何謂「繆思」的本質,師生一路從亞瑟王的宮廷,探討進但丁的神曲,再轉而探討繆思究竟為誰而生,是女人故意的迷惑,抑或始終臣服於男人的支配,從性不停延伸進慾望的本質。在前期圍繞在父權主義下的激烈辯爭,觀眾難以身在其中與影像人物並排而坐,一部分也在於哲學與文學性的文本過於艱難,一部分也在於難以從影像中抓取一個有方向性的脈絡。 但《繆思研究院》的「兩難」,卻成為這部電影之所以值得細細咀嚼之處,它的「兩難」相反也互文到觀眾思想上的進出,進而透過角色與情節下的進展,延伸出人性的兩面。最後在真與假、虛與實之間,造就了雙重形式上的互文與投射。 電影中分為三段部分,一是教授與學生們的答辯,二是人物雙重的直面對話,是老師對師母,也是師母對學生們;而三則是將鏡頭擺放在老師與這群學生出遊的場面。在這三段中,導演荷西.路易斯格林運用紀錄式的鏡頭,來觀察他們之間的往來,看似隨意毫無「動機」的對話中,經過一層層拼湊,最終帶起所謂「狼師」的真面目。當他以「學問」之名,擁抱「新歡」拋棄「舊愛」,甚至對長年伴侶說出:「分開我們的是自由。」這在牽回到現今所發生的社會事件,以「繆思」之迷裡,《繆思研究院》彷若不再是學術殿堂,而是教授表皮下的荒謬伊甸園。 荷西.路易斯格林在電影裡巧妙使用鏡像的疊影,尤其在第二部分人物雙重的直面對話最為顯著。當玻璃上反射出窗外的景緻,路人的熙攘與樹蔭的窸窣,直接顯影於人物臉上,荷西.路易斯格林正運用此樣技法,延展出人物的雙面性。尤其在最後師母直面小三學生之時,一開始表面上的祝福,卻慢慢顯露出背後嫉妒的挖掘和試探,而正也透過玻璃的內外性,反射出人物心境的「兩難」與「雙面」。 《繆思研究院》看似是一部紀錄片,但事實上它卻是一部偽紀錄片(劇情片),或許在之中具備有巧思的構圖、鏡像的疊影,就能質疑影像的真實性。不過有意思的是,當中的人物並非都是演員,在巴塞隆納大學教書的教授,的的確確是真實的教授,但兜轉在他身旁的「繆思」,不論是他欲分手的老伴、欲伸手的新歡,這些齊聚在他身邊的「女性」卻都是演員。也就是說當觀眾認為影像中教授的「表演」為為真實之為時,其實也掉入進導演荷西.路易斯格林的圈套中。他將此樣「虛構」感情與「真實」身分的虛實,揉合進一部「紀錄式」的「劇情片」中。在影像形式上的精細與考量,讓觀眾深陷在一個似幻似真,卻又投射到這無法逃避的「現實」社會中。 再者,不僅只在影像形式上的雙重性,荷西.路易斯格林甚至不偏離文學,更想到如何互文「形式」,從影像再牽回於「文學體」,也就是當中格律─十四行詩與自由詩之間的互相較勁與辯證,更進一步從話語中戳破了知識份子的高傲威權。當師母於尾聲對學生說:「我希望你是詩的結尾」,也顯露這所「繆思研究院」,所帶來的荒謬與無限的迴圈。 綜觀而言,《繆思研究院》雖實名為一部劇情片,但荷西.路易斯格林卻利用實驗性的紀錄片影像,將虛轉為真,以演員取代真人,但教授仍是教授。至此觀眾於片中再也無法辨別出真假的存在,不論是教授的虛假,或學生的崇拜,又或雙向性的予取予求。在「虛構」下,《繆思研究院》從「繆思」一詞淬鍊出一個更「寫實」的社會,它不僅打破了學院教條式的迷思,也讓這「繆思」反射出黑暗社會的「『謬』思」。 2017.05.27 光點台北 臺北文學季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