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Recent Posts
Follow Us
  • White Facebook Icon
  • 10626605_578466798931442_83179810293712673131_n
  • Twitter Clean

《一個人的收藏》─ 藝術的實踐與熱愛


《一個人的收藏》My Dear Art ----------------------------------------------- 導演:徐浩軒 ----------------------------------------------- 《一個人的收藏》─ 藝術的實踐與熱愛 從一場藝術拍賣會出發,人們激情喊價,收藏家們也躍躍垂涎心儀的作品,但最終畫賣出多少錢都不是重點,也不是藝術創作的初衷。它所帶來的影響,是個人品味的心頭意合,是私人感情所存留的物體,更是保存時代洪流的歷史容器。 海德格爾曾在《藝術作品的起源》一書中談到梵谷的畫作《農民鞋》,對他而言,梵谷所繪的鞋子不僅僅只是他藝術上的細緻真實,而是那一雙破舊的鞋子正展現農民存在的價值,體現他們背後所付出的辛勞。鞋子何以為髒?這幅畫就彷若是工具般串起「土」與「地」,也介於「人類」與「勞動」,強化了世界與土地的張力。 而一件藝術品該如何去看待它?當它擺在那裡,非也只是一幅靜物,也不是只供被看的角色。真正的藝術是要反映時代的痕跡,讓人與環境產生思索,透過空間帶來對話,進而感受到藝術所散發的真正意義。 《一個人的收藏》透過姚謙老師自身收藏興趣的出發,以小見大引領觀眾踏進藝術的世界中。從牆上畫作的一角,認識到王光樂所繪的水紋石、壽漆,與一層層添加的彩料,從中國藝術家延伸到宋冬、刁德謙等人,橫切面開展出的中國現代藝術光譜,縱切面也從吳大羽、徐悲鴻、徐冰、劉洹、蔡國強等人,回望中國藝術史的發展。不只是中國,從拍賣會的出發,連結諸多策展人及收藏家,最終導向藝術家的總體。 如影片所現,藝術雖然是共通語言,卻隱藏著東西方之間的隔閡,西方對於中國當代藝術斷在了劉洹身上,當王光樂的作品與其它藝術家的實驗物質藝術被展示,對文化迥異的觀眾來說,卻是一種新鮮的體驗與需歷經時間的琢磨。 藝術不僅只是美學的展現,實則它卻可以是一種存在主義的表徵,以紀錄的方式定格歷史,供後世尋找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如一張拍攝當年六四天安門的救援照片,紀錄的真實隨即在王興偉筆下,揶揄成了救援企鵝的無能《新北京》;抑或宋冬與母親所作的《物盡其用》,即展現了那些看似垃圾的「剩餘價值」,垃圾也可以是藝術,它對於母親是一種彌補空洞的思念;對宋冬而言,這份保存卻是連結起兩代人的智慧與情誼,展現「孝」「順」,也揭開他對於母親過去的謎樣。誰能想到過去為了節儉的肥皂技巧?誰能知道當這些物體鋪排下來、重新組合可以產生更大的魔力?宋冬便於他的作品《坐井觀天》談起他父親對他說過的話:「當你抬頭看,你只看到了井裡的天空,但當你走出井後,看到更大的天空,搞不好只是深陷在另一個井中。」 甚至當都市化的迅速,造成了藝術的被剝奪,傳統文化的拆遷破壞。我們能從安東尼.葛姆雷「視界香港」,清楚了解到人之於城市空間的渺小,面對快速流動的城市,是否能藉由重建二戰被破壞的小鎮波吉邦西,來拾回修復戰爭所帶來的傷痕。我是誰?我身在何處?我又看見了什麼?從平面的作品到裝置藝術的互動性,利用藝術反思自己的存在,也從中找尋歸屬和認同感。 而藝術的魔力在同樣素材裡,於東西方可以被雕塑成不同意象。如「水」,在張培力《水—辭海標準版》中,透過錄像藝術的方式,藉由央視主播邢質斌之口重複朗誦,呆板端莊的語調,清楚刻劃日常生活的一成不變,裝進固有容器的電視機中,更反映時代的保守頑固與不自由;換至西方,「水」卻可以是自由流動之物,《在水面上散步》一作品,不僅僅將作品擺置大自然,當水透過斜柱體的流動,更象徵著生命的自強不息,結合觀者的行走,切確緊密了藝術與人的關係。同樣是「水」,藉由不同藝術的形式,卻可以保存不同時代與人的印記。 關於義大利藝術家卡特蘭的紀錄片《卡特蘭:馬上回來》中提到:「最有影響力的藝術,是讓你從不同角度看世界,也從不同角度看自己。當你看見時,它就如烙印般銘記。」藝術可以是一件私人物體,也可以是一場大眾實驗,不再侷限於畫筆上的創作,而是利用多媒材到裝置藝術,甚至將自身與群眾都放進藝術之間。透過揶揄嬉鬧,又不失藝術精神,進行一場名為「藝術」的社會實驗。當下,你會發現,你已不是觀看藝術的凝視者,而正正就是「藝術」本體。 什麼是藝術?什麼又是藝術的好壞?是金錢衡量?抑或是大眾讚賞?它沒有一定的準則,僅取決於每個人的觀點,藝術創作的成功要領,在於堅持的精神,更可貴的是,每件藝術品背後的故事和想法。至此,誰會知悉吳大羽晚期的自畫像,色彩單薄是因困窘而沒有顏料?誰又會知曉肖像畫多產,只因要賣錢修復敦煌?當刁德謙的作品曾經被拍賣到最低,誰會想到多年後的他是當今最炙手可熱藝術家?隨著時間洗滌,李麗華與牛仔南海的關係,也從一幅《新鄰居》也走到了《美國夢》,而來自收藏家眼光的堅持,也在那一刻展現了既有的價值。 當外國人觀看著王光樂的作品,他言:「我從你的《無題》中看見了『性』,從《壽漆》裡看見了『死亡』,這裡(展場)有性和死亡,那愛呢?」這份愛,或許王光樂不用言明,早已把對藝術的熱愛,投入到他所有作品之中,而這個空間,人與藝術的空間,不論是創作者或是賞析者,皆在此地尋找到各自對藝術的所愛。 儘管《一個人的收藏》仍有不少瑕疵存在,卻是一部難能可貴,且藝術資訊含量相當廣泛的紀錄片。藉由藝術的堆疊,讓一切不再僅只是一個人擁有的私密,它更宛如一件藝術品,也讓電影不失原就是藝術的一體,牽繫起身在電影院的觀眾,僅用這106分鐘,共同創造出一件當下的集體藝術。 生活,處處是藝術,而這也就是「藝術的實踐」。 2017.05.08 光點華山 牽猴子電影粉絲俱樂部

標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