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短片到迷你劇集:《通靈少女》的取捨與轉型
《通靈少女》The Teenage Psychic ------------------------------------------ 導演:陳和榆 編劇:陳和榆、廖振凱、李庭瑜、林孟寰 主演:郭書瑤、蔡凡熙、陳慕義、吳宏修、鄭茵聲 ------------------------------------------ 從學生短片到迷你劇集:《通靈少女》的取捨與轉型 在改編翻拍中,從影像文本到另一影像文本是近年愈發的趨勢綜觀中港台影視圈,香港會將電影劇拍成電影,不論是《使徒行者》的延伸或未來《尋秦記》大電影等,劇集所產生的大眾觀影熱潮,是創造價值的主要;而中國則較拿取熱門網劇延伸為IP大電影,如大鵬的《煎餅俠》或叫獸易小星的《萬萬沒想到大電影》。反觀歐美影劇,美國多數把電影縮編為電視劇集,更能創造角色的事件豐富性。 但從一部學生短片延伸到電視迷你劇集,對台灣的影視產業,甚至放眼全球,或許是一個極為少見的現象。至此,僅是一部金穗獎得獎短片,如今通過公視和HBO的積極栽培打造下,掀起一波矚目的焦點與話題討論。 《通靈少女》的成功性或許不應該從台灣劇集的「浴火重生」去看待,此指的「浴火重生」不是HBO跨國的出走,反倒像是戲劇萎靡後的振作。但事實並不如此,在它之前,台灣戲劇一直皆有亮眼的作品:如講述傳統文化結合,前有結合八家將探討少年徬徨的《刺蝟男孩》,或是精緻戲劇佳作,後有《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麻醉風暴》,更別說去年油然而生的《一把青》、《燦爛時光》等。 不過《通靈少女》無疑是部精緻之作,它所帶來不論是題材的新鮮度、文化結合的價值,皆對台灣戲劇有程度的影響,更多的是它讓學生短片作品,有了更多開發可能。 2014年,來自導演陳和榆的短片《神算》,於金穗獎摘得了學生作品組首獎,此短片的完整性就已非常之高,將余佩真飾演高中生的直爽硬性格,呈現於面對信徒問事直接了當的反彈,更在來自青春期的初萌愛戀,於公事與私事間抉擇拔河。陳和榆早在短片中,就已把民間信仰和廟宇文化的元素融合非常洽當,也把這位年輕仙姑的半社會人形象塑造完整,而這就是《通靈少女》的原型。 於是在反觀《通靈少女》之時,必然知悉劇集的難處,在六集迷你劇集下,其實多少還是能看出短片原始的框架,但如何將30分鐘拉長成360分鐘(六集含廣告)皆考驗著編導的取捨能力。 對比《神算》,《通靈少女》撇除了謝雅真原本的家庭生活(原本還有母親與弟妹們),更讓廟宇形同她的家庭,所以也增添了師兄與金老師的互動;而在短片其實並未多做描述對學長的曖昧,劇集則轉為與之同齡的男同學阿樂,更著墨於兩人間因接觸下產生的愛戀變化。 《通靈少女》在劇集中所走的形式是將校園愛情為長線貫穿,而讓通靈事件改為章回篇章。在「通靈」為吸睛前題下,也讓劇集在前期稍微困難行進,讓觀者總會有校園生活和通靈職業上的斷裂。對比起同為通靈主題的美劇《通靈良醫》(A Gifted Man, 2011),雖也將通靈能力作為章回事件進行,不過故事始終有一個目標性,在劇中為彌補對妻子的愧疚之感,對比起《通靈少女》也無法因能力優勢而見於思慕之人。不過可惜的是,十三集的漸進鋪層與僅六分之一的高潮,《通靈少女》於劇集高潮起伏性的協調做得稍微倉促許多。 但《通靈少女》的獨特,便是劇集將身分拆解為「通靈」和「少女」。前期雖看似雙線進行,卻能眼見僅十六歲的謝雅真,過著的不再是一般正常高中生無憂無慮的嘻笑打鬧。她早上上學、晚上上班,已經相當於一位一腳踏入社會的半社會人,她深知自帶天命是種福份,不惜犧牲自己的閒暇時間來解決他人世俗的煩惱。但仙姑也有屬於人世間的煩惱,漸漸地,隨著六集的開展,最終「通靈」和「少女」不再是各自兩邊,而是早已齊聚在謝雅真身上,她,就是過著「通靈少女」的日常。 「人如果死後有亡靈,一定會後悔活著的時候,沒有好好珍惜身邊的人。」 然而更可貴之處,陳和榆並無將「通靈」的民間信仰神化,也點明並非所有事情都可以藉由問事來改變命運,更無法改變生死,凡人無法,帶天命的仙姑更是無法。至此,謝雅真也無法藉由神力看見她的父親,也無法看見她在乎的人。《通靈少女》提點到人雖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安,也就是「迷信」的產生,但一時的安慰並不是解決之道,最重要的不是「後悔」,而是要好好珍惜身邊的人。 《通靈少女》雖實還是有缺陷存在,如為符合通俗的偶像劇式的傻氣愛情台詞,連郭書瑤選角上的稚氣形象也有所轉變(雖筆者仍喜歡余佩真所展現的霸氣),但仍能看見該劇如何從初期短片到最終劇集上的脫胎換骨,如何在增刪改查下不失原本的特色與味道,也不丟去開頭的新鮮和結尾的大招,甚至更貼近生活擴增情節的趣味,最後超越通靈之事,回歸以人為本的結語,無疑比原本短片擁有更宏觀的視野。 有意思的是,原在短片飾演學長的吳宏修,於劇裡飾演的師兄更具傻氣與喜感,連帶飾演金老師的陳慕義也展現極高的寫實感。然而雖沒有短片版余佩真的出演,她也在片尾詞曲創作演唱《無題日常》一曲(以「木良真真」名義發表),讓《通靈少女》增加了驚喜小彩蛋。 木良真真《無題日常》
台灣短片的創作與創意一直源源不絕,可惜總在短片和長片之間的銜接有了斷層,最終讓許多有意繼續創作的短片導演們怯步放棄,也讓長片或劇集人才只成為電視台的產業循環。《通靈少女》的成功不僅只是在HBO的外資投入,打開亞洲國際市場,更多是讓影視產業見得題材開發的多元性。當現今許多短片都能開展成電影,誰說短片就不能開發成炙手可熱的影集呢? 當然,《通靈少女》已走出第一步,但這股熱潮的後續會如何我們仍需觀望。始終創意的開發與人才的培育才是最主要的旨意,而非只是一再複製「通靈」效應,最終只會又走入現今偶像愛情劇的無奈困境。 2017.04.02-2017.04.30 The Teenage Psychic 通靈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