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於立碑的影展們】第一屆馬來西亞國際電影節金環獎
【急於立碑的影展們】第一屆馬來西亞國際電影節金環獎 第一屆馬來西亞國際電影節於昨日圓滿落幕,也舉行電影節競賽「金環獎」的頒獎典禮。最終由華人導演廖忠權《Singing in Graveyards》奪下最佳影片,一舉打敗《顛父人生》、《新居風暴》、《我是布萊克》等強勁對手。(有趣的是,菲律賓大導Lav Diaz也有參與其片演出) 雖馬來西亞電影獲最大獎,但這名單卻顯得電影節意圖過於明顯。在現今電影節林立,各國都冀望朝向三大電影節的目標而生,作為A類影展,有華語片現身之處,僅有中國上海與日本東京。相對於亞洲地區的中港台(日韓)外,電影較不蓬勃的澳門、馬來西亞等也試圖藉由舉辦電影節來打響知名度,藉此與影人和世界交流。 雖外表上是金環獎的榮耀,但事實上卻有多種聲音直指今屆電影節的紕漏。如從一開始三月初該舉辦的影展,卻在二月尾才出現完整片單,甚至競賽的金環獎名單,卻都未於網站上標示,只單以官方粉專圖解宣示。再者,金環獎的定位始終不明確,是要促進華語影片的交流,抑或是與世界強片的競爭,當這份競賽名單大雜燴的展示,將坎城、金馬、威尼斯等片強碰強,也都讓人一頭霧水。 據當地報導載明,影展方不僅在展前的活動辦得不周到外,連對影人都有失尊重。如今年擬放十一周年,譚家明導演的《父子》,原計畫要放160分鐘完整版,沒想到該片卻莫名消失15分鐘的前戲,讓導演也十分不解,甚至當場要求觀眾去詢問總監。而台灣導演朱賢哲的《白蟻》也被大刀闊斧的刪減,甚至在許多QA環節的設置上,影展方都未有切確標示,還額外把問答環節移到廳外或連片尾放映未結束便開始進行。 最誇張的莫過於閉幕電影,閉幕片《臨淵而慄》因戲院拷貝問題,最終取消了該場次放映,沒有後備拷貝檔的預留,也讓第一屆馬來西亞國際電影節成了一個沒有閉幕片的電影節。 舉辦影展固然是好事,但是否只成為一個「急於立碑的影展」?尤其當冠上了「國際」之名,也舉行了競賽單元,最終得出的結果只為求保護/鼓勵該國電影,甚至在影展面執行上都做得慘烈。 看了馬來西亞的例子,這也讓筆者想起甫於去年尾舉辦的第一屆澳門國際影展,該影展的狀況也是層出不窮。首先,熟悉華語電影的選片總監馬可於影展前幾日辭職,再來是因公關票問題,原本標寫完售的場次,卻空空如也,讓當晚進行映後的日本導演黑澤清黑臉一宿,紅毯的華麗濫用也被人詬病。不過這是政府面的問題,也在於澳門國際影展由澳門觀光局主辦,以一個影展之名行觀光之實,更不用說背後的資金得以選到令人滿意的影片與單元。 相對於澳門,馬國對於影展的初衷在於國際電影的交流觀摩,但是否真正以電影為本的出發競爭?是讓人打上一個疑問。就拿金環獎的最佳影片說,《Singing in Graveyards》是否好到可以擊敗《顛父人生》、《新居風暴》、《我是布萊克》、《我不是潘金蓮》?還是終其只因為它是馬來西亞電影,而給予的鼓勵榮譽?雖然金環獎為評審團制,但這樣的賽果多少有疑慮存在。 當然,一個新生影展剛起步必然有些許顛簸與生疏,在此並不是批評影展的好壞,而是期望這些影展找到自己的定位,「國際」之名非也需做的壯麗堂皇,靠好的執行、選片與對影人的尊重,靠口碑闖出名堂才是最實際的作為。 以下為金環獎完整得獎名單 【最佳影片】 《Singing in Graveyards》廖忠權 | 馬來西亞、菲律賓 【最佳導演】 Brillante Mendoza《私法拘留》(Ma' Rosa)| 菲律賓 【最佳男演員】 曾志偉《一念無明》| 香港 【最佳女演員】 Sandra Huller《顛父人生》(Toni Erdmann)| 德國 【最佳新導演】 巫俊峰《徒刑》(Apprentice)| 新加坡 【最佳編劇】 Paul Laverty《我是布萊克》(I, Daniel Blake)| 英國 【最佳攝影】 羅攀《我不是潘金蓮》| 中國 【終身成就獎】 黎桂潤(黎明) 【觀眾票選獎】 《嘿瑪嘿瑪》(Hema Hema: Sing Me A Song While I Wait)| 尼泊爾 【金環獎評審團】 釜山影展創辦人 ─ 金東虎 (主席) 馬來西亞演員 ─ 楊雁雁 印尼導演 ─ Garin Nugroho 德國導演 ─ Andreas Dresen 中國導演 ─ 謝飛 台灣製片 ─ 葉如芬 (圖為《Singing in Graveyards》之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