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Recent Posts
Follow Us
  • White Facebook Icon
  • 10626605_578466798931442_83179810293712673131_n
  • Twitter Clean

【第11屆亞洲電影大獎】入圍名單與規則


【第11屆亞洲電影大獎】入圍名單與規則 曾有友人問起名為「亞洲/亞太」的獎項究竟有多少個呢?在現行主要名為「亞洲/亞太」且較著名的獎項一共有三個,分別是:由澳洲昆士蘭政府主辦的「亞太電影獎」(APSA)、現已無聲無息的「亞太影展」(Asia Pacific Film Festival)、最後就是由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HKIFFS)主辦的「亞洲電影大獎」(AFA)。 在近日公布的入圍名單,就是第11屆亞洲電影大獎。 不過亞洲電影大獎的含金量又有多高呢?在這份名單中,由南韓《下女的誘惑》入圍六項為多,南韓的《屍速列車》與中國《我不是潘金蓮》皆入圍五項居後。台灣僅在本屆入圍三項,分別是鍾孟宏執導的《一路順風》獲得「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音樂」提名。 這份名單確實引起不小爭議,如台灣《再見瓦城》的毫無蹤跡、獲金馬獎雙女主的《七月與安生》周冬雨和馬思純也不復見,《樹大招風》三男主最終獲提名的是任賢齊,訝異的是女配角竟有《擺渡人》的熊黛林。反觀日韓影部分,《密探》竟獲最佳電影提名,金敏喜沒以《下女的誘惑》入圍女主,而日本如近日旬報肯定柳樂優彌,或是枝裕和《比海還深》和西川美和《漫長的藉口》都未在名單顯見。 但這奇怪嗎?如我們攤開過往紀錄,亞洲電影大獎的怪早是本獎特色。如第十屆中,該是《岸邊之旅》男主角的淺野忠信意外分在男配,男主角部分則出現《葉問3》的甄子丹等詫異的名字。 我們要如何去看亞洲電影大獎呢?  而說起亞洲電影大獎的怪,卻是其來有自,我們能從他的評選規則中顯見。亞洲電影大獎的影片報(提)名方式跟一般不同,有兩種方式,一是電影持有人有報名的資格,但該者可以選擇報或不報;二則是學院認可的電影機構組成評選委員會,在各獎項選出「至多三部」的電影,最終提名成不成立,學院部分有最後決定權。 所以問題就來了,評選委員會如何判定哪三部該代表國家去競爭,或應該說每年國產的30、50、100部中又如何僅選出「優秀」的三部代表該地區參賽?而這就取決於評選委員會的口味,但這些人又是誰?我們無從得知。(關於各獎項的名額限制,如《樹大招風》是否可報三男主或只能單一,細則並無詳細規範,仍需考察。) 繼第四屆名單中,各地區認可的評選委員會有: 柬埔寨政府文化藝術部電影處 香港影業協會有限公司 印度國立電影發展委員會 印尼峇里電影中心 馬來西亞國立電影發展委員會 尼泊爾電影發展委員會 菲律賓電影發展委會 新加坡電影委員會 韓國電影製作人協會 台北市電影委員會 泰國國立電影協會聯盟 越南媒體委員會 翻查台北市電影委員會資料,我們依然停留在第九屆推派的《KANO》、《冰毒》、《軍中樂園》,第十屆和今屆是完全無下文。 再者,就是投票的方式,在報名之後,評審團及小組即會開始展開投票,評審團即該屆組成人員;小組學院成員則包括過去入圍者和得獎者及於業界成就超卓的人士組成。 但投票的方式並不是面對面開會討論,因小組組成人員地區甚多(如菲律賓、印度等),所以該獎項投票方式是採網上登入不記名投票。但這就是弔詭所在,其他地區會確實看完所有的電影作評斷?或只因個人喜好觀感而取決投票。不但如此,從中你更能發現,由於需保持地區多樣性,並不會在任一獎項給予同一地區橫掃。這一點亞洲電影大獎無法明確說服名單的公正性。(此投票讓人聯想起香港金像獎的運作機制。) 基於該評選規則片面的選取,也不難想像每屆名單中為何都會有出乎意料的名字。雖是如此,但其入圍名單仍有不少值得關注且令人信服的精采表現。 第11屆亞洲電影大獎由賈樟柯擔任主席,將於3月31日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頒獎典禮。 亞洲電影大獎評選規則:https://goo.gl/wX7cCm (以上資料為筆者於第十屆亞洲電影大獎後親身調查) 以下為完整入圍名單: 【最佳電影】 《哭聲》| 南韓 《密探》| 南韓 《臨淵而慄》| 日本 《一路順風》| 台灣 《我不是潘金蓮》| 中國 【最佳導演】 羅鴻軫《哭聲》| 韓國 深田晃司《臨淵而慄》| 日本 曾國祥《七月與安生》| 中國 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 中國 Lav Diaz《離去的女人》| 菲律賓 【最佳男主角】 許冠文《一路順風》| 台灣 孔劉《屍速列車》| 南韓 淺野忠信《臨淵而慄》| 日本 范偉《不成問題的問題》| 中國 任賢齊《樹大招風》| 香港 【最佳女主角】 孫藝珍《德惠翁主》| 韓國 范冰冰《我不是潘金蓮》| 中國 黑木華《被遺忘的新娘》| 日本 惠英紅《幸運是我》| 香港 Charo Santos-Concio《離去的女人》| 菲律賓 【最佳男配角】 國村隼《哭聲》| 南韓 馬東錫《屍速列車》| 南韓 綾野剛《怒》| 日本 董成鵬《我不是潘金蓮》| 中國 林雪《樹大招風》| 香港 【最佳女配角】 金燕玲《一念無明》| 香港 文素利《下女的誘惑》| 南韓 前田敦子《龐克頭返鄉記》| 日本 Shabana Azmi《妮嘉》| 印度 熊黛林《擺渡人》| 中國、香港 【最佳新演員】 金泰梨《下女的誘惑》| 南韓 佐久本寶《怒》| 日本 Firdaus Rahman《徒刑》| 新加坡 胡子彤《點五步》| 香港 林允《美人魚》| 中國、香港 【最佳編劇】 阿斯哈法哈蒂《新居風暴》| 伊朗 Lav Diaz《離去的女人》| 菲律賓 新海誠《你的名字》| 日本) 朴贊郁、鄭瑞景《下女的誘惑》| 南韓 龍文康、伍奇偉、麥天樞《樹大招風》| 香港 【最佳攝影】 山崎裕《比海還深》| 日本 金志勇《密探》| 南韓 羅攀《我不是潘金蓮》| 中國 朱津京《不成問題的問題》| 中國 杜傑《羅曼蒂克消亡史》| 中國 【最佳美術指導】 柳成熙《下女的誘惑》| 南韓 Kang Seung-yon《潘朵拉》| 南韓 部谷京子《被遺忘的新娘》| 日本 邱偉明《擺渡人》| 中國、香港 馮立剛《鐵道飛虎》| 中國 【最佳原創音樂】 坂本龍一《怒》| 日本 波多野裕介、金培達《七月與安生》| 中國 Mowg《密探》| 南韓 Xavier Jamaux《三人行》| 香港 曾思銘《一路順風》| 台灣 【最佳剪輯】 David M. Richardson《湄公河行動》| 中國、香港 金尚范、金宰范《下女的誘惑》| 南韓 今井剛《怒》| 日本 Yang Jin-mo《屍速列車》| 南韓 Lee Chatametikool、Natalie Soh《徒刑》| 新加坡 【最佳視覺效果】 Jung Hwang-su《屍速列車》| 南韓 樋口真嗣《正宗哥吉拉》| 日本 孫立、盛勇、王上、孫靖《鐵道飛虎》| 中國 Perry Kain、林哲民、Thomas R《擺渡人》| 中國、香港 【最佳造型設計】 奚仲文《羅曼蒂克消亡史》| 中國 趙尚景《下女的誘惑》| 南韓 黑澤和子《真田十勇士》| 日本 Kwon Yoo-jin、Rim Seung-hee《屍速列車》| 南韓 張兆康、張叔平《擺渡人》| 中國、香港 【最佳音效】 金東漢《哭聲》| 南韓 房濤、郝智禹《長江圖》| 中國 中村淳《正宗哥吉拉》| 日本 曾景祥、李耀強《寒戰2》| 香港 (圖為《下女的誘惑》之劇照)

標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