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Recent Posts
Follow Us
  • White Facebook Icon
  • 10626605_578466798931442_83179810293712673131_n
  • Twitter Clean

金絮其外,敗絮其中 ─ 王家衛與張嘉佳的《擺渡人》


《擺渡人》See You Tomorrow -------------------------------- 導演 : 張嘉佳 編劇 : 張嘉佳、王家衛 主演 : 梁朝偉、金城武、陳奕迅、楊穎、張榕容 -------------------------------- 金絮其外,敗絮其中 ─ 王家衛與張嘉佳的《擺渡人》 【前言:在《擺渡人》評價兩極的狀況,筆者始終不敢貿貿然寫出對於此片的評價,縱使已寫出過第一版評論,可惜都覺得過於意氣用事或眼光甚是嚴苛。經過沉澱後,才想與大家來談談《擺渡人》的一切。】 初看完《擺渡人》,筆者所給予的評價僅三個詞:「浮誇、尷尬、老土」。但確實,這三個詞就要看運用在什麼標準上。如果今天拿以賀歲片去看待,那《擺渡人》確實合格,不講求敘事進展,單純笑點置入,過多荒誕尷尬也好,那麼上述三個詞就是整部片「故意」要成這樣。 但問題是,拿取賀歲片的標準《擺渡人》似乎又是置於之下。我們回望過去的港產賀歲片,舉凡《八星報喜》、《家有喜事》、《72家租客》等,再多無謂嬉鬧,就算主打賀歲片,電影本身仍會有通俗劇的內核,以家庭團聚和樂(大團圓)作為最終目的。甚至更浮誇的《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就算笑點層出不窮堆疊,最終仍能將三條支線合而為一,在言談間當梁家輝岔出題的恭賀拜年,不覺突兀實則都是笑點。上述雖是賀歲片,但故事依然成功完美包裝本身電影的出發點─賀歲功能,不會為了笑而強置笑點,忽略了故事本身。 而反觀《擺渡人》卻是一場災難,縱然電影有再多王家衛的手筆,但《擺渡人》依然能分辨出張嘉佳的拙劣文本與王家衛的出手相救。然而,又如何能在《擺渡人》中找到兩者的分野呢? 最明顯的例子,我們即可以拿取由王家衛監製、劉鎮偉執導的《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及劉鎮偉自己執導的《東成西就2011》。在前者《東成西就》能明顯看出電影中所擅用的王氏金句,甚至搭上黃霑與雷頌德的聯手,獨特的音樂品味自然成了標誌。最明顯還是故事的手法,如何運用剪輯及鮑德熹的攝影,恰如其分說好三條支線,隨之合一,僅在27天拍攝期便能成日後喜劇經典。但在缺乏王家衛監製下的《東成西就2011》卻成了極為拙劣的作品,不僅效果不佳,所有陳年舊梗的重作,縱使美術服裝浮華,在一個為「溫拿樂隊」造台下的明顯意圖,再多特效都盡顯尷尬。 於是,看起《擺渡人》似乎不像是《東成西就》的面貌,我更樂意把它與劉鎮偉《東成西就2011》拿來比。這已非也過去的賀歲形式,縱然王家衛想要打造的類型很明顯,不過在現今商業價值考量下,一貫地「港產效果」已不是賣點,電影就更想利用張嘉佳的文字/名氣塑造成一部愛情喜劇片。 但這些金句並非不可,卻少了一種脫口而出的撞擊力。 金句的使用,固然是王家衛作品中的另一特色,但他如何運用?你記得《阿飛正傳》中特寫時鐘的「一分鐘朋友」(註1),記得《重慶森林》中不停堆積的鳳梨罐頭(註2),記得《東邪西毒》中思念的桃花之情,甚至記得《一代宗師》未動手前的驀然回首。同樣的金句,王家衛之所以讓後世依然銘記,不在於台詞的文藻,而是在於如何將對白與影像合一。每每說出這幾句台詞,標誌性的物體、畫面、氛圍便能從王家衛的作品烘托而出。 但相反《擺渡人》呢,洋洋灑灑列出三十句經典旁白,卻沒有一個讓觀眾能記憶且回味之處。影片裡最關鍵的,也是成為擺渡人的一句話就是:「我來了、我累了、我好了、我走了。」,顯然地,一句話應該就說明了一部片的起承轉合。但在故事中,非但沒有運用得宜,甚至影片都將近走了四分之三,才讓角色表現出「我累了」之姿。張嘉佳的寫無庸置疑,但當這些雞湯無法與影像契合下,我們讀得仍只是文本,非也一部電影。這也顯示出王家衛與張嘉佳的差別所在。 不過,《擺渡人》的本質卻是不差,主軸講述都市人的人情冷暖,也在繁華都市下迷失了對愛情的真諦有所著墨。其實謂之可惜,如拿「See U Tomorrow」到「答案」的彼岸盡頭,是非常好作文章的橋段,但一再地笑點堆積、充斥和給予,更別說於打架和高爾夫,後期酒吧文化的歹戲拖棚,浪費了本該可以發揮的地方。《擺渡人》最終還是如《不可能的任務》的設置,再度完成了另一次任務,也真正《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擺渡人》為原小說《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之一章) 再來,說說地域性的語言問題。《擺渡人》非過往的港產套路,王家衛熟知這點並且得宜的運用合拍片的配音特性。首先,《擺渡人》所要發展的市場是中國,所以在演員初初的口型都是用國語原音,而澤東出品與香港演員的主要陣容勢必也需要香港市場,所以也因此需要粵語配音滿足大眾。(沒錯,台灣是香港版的,梁朝偉和陳奕迅九成是粵語親配) 粵配當然本身就有優點,例如他們會把普通話的關鍵詞放大,就藉此達到了娛樂/嘲弄的效果,這點是能眼見的(不過陳奕迅配音配到說粗口被消音,也是很好笑)。而這國粵的差別/調侃確實只有香港懂得如此惡趣味。 在《映畫手民》裡,作者李薇婷曾寫了篇「其實你幾時先化?──《擺渡人》王家衛為香港擺的渡」,此篇清晰地「假設」了王家衛在電影中埋下的香港隱喻。 不過筆者卻倒覺得略為過度解讀,比起現今合拍片時代的氾濫,王家衛算是相當早進入合拍片的。1992年的《東邪西毒》便是他的第一部合拍片,與中國同行多年的王家衛,可貴就在於他會把美學擺置第一,縱然有所隱喻,關於政治的曖昧性在王家衛電影的含量可說是稀少。所以筆者並不認為《擺渡人》是王家衛刻意拍砸/嬉鬧來呈現現今中港態勢,就算有所意思,卻非能將《擺渡人》的「好看」建構在隱喻的一切。如觀其今年隱喻明顯的《三人行》和《危城》等,即使意圖鮮明,故事的清晰表達仍是電影文本傳遞的關鍵。 所以,除了王家衛的電影美學、鮑德熹的攝影、張叔平的美術,王家衛在此片還添加了什麼,這一點我想應該是情懷吧?澤東25周年獻禮,充其是把所有的港片精華一股腦地往《擺渡人》塞。從音樂的運用上就是,如記得從《旺角卡門》的「Take my breathe Away」、《春光乍洩》的「Happy Together」、《墮落天使》的「Speak My Language」等,都非常擅用既有的流行/古典元加入電影影像中。 於是乎,我們能眼見如《無間道》之「被遺忘的時光」、Beyond《光輝歲月》、《喜歡你》、《真的愛你》、鄭伊健《甘心替代你》(古惑仔3)等等港產歲月,台灣部分則拿取王傑《傷心1999》、《海波浪》、《愛拚才會贏》、袁小迪《重出江湖》、《英雄心》、《愛情限時批》等存在於上一世紀的笑梗,或歐美《2001太空漫遊》、《不可能的任務》、《鐵達尼號》、Bob seger「Old Time Rock And Roll」、Roy Orbison「Oh Pretty Woman」,甚至放入日本《灌籃高手》BGM、「拳皇95」,更別說中國元素的《花房姑娘》,都能眼見王家衛對於音樂品味的獨到。 此外,不僅音樂元素,還添加了迷影的惡趣味,如《古惑仔》的山雞哥與洪興十三妹、《黃飛鴻》十三姨、《東成西就》的香腸嘴。這些元素大量使用,讓作品拼接出年代的深度,涵蓋兩岸三地,又擁有「世界觀」,此一大亂燉仍是佩服。 而說了如此之多王家衛,我們是否能將《擺渡人》視為王家衛的作品呢?還是我們應該問:「《擺渡人》的導演究竟是張嘉佳,亦或是王家衛呢?」。 回歸到前者的論述,從電影角度看,縱然王家衛特色盡現,但仍改變不了故事的原地踏步,手法雖大張旗鼓的華麗,敘事結構卻相當零散。對筆者來說是沿襲了《夜的餘燼》(背景)的酒店文化,卻說出了如同《神廚》(劇情)般的廉價愛情。縱然大量的迷影元素放入,王家衛的手筆與張嘉佳的文本依然能清晰可見/分別。最終,王家衛的突出似乎只成為張嘉佳的缺點掩蓋,但當這些優點/輔助拔除,張嘉佳的「文」肉卻只顯空虛乾癟。 所謂「金絮其外,敗絮之中」,王家衛的金絮外殼始終無法「擺渡」張嘉佳的敗絮內裏。

連在片頭王家衛都不想出名字,只默默在片尾呼嘯而過的監製與編劇,這澤東的25周年特別獻禮,是一份大禮?還是一顆炸彈呢? ----------------------------- 【註解】 註1:「十六號,四月十六號。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號下午三點之前的一分 鐘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 ,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我明天會再來。」─《阿飛正傳》 註2:「我們分手的那天是愚人節,所以我一直當她是開玩笑,我願意讓她這個玩笑維持一個月。從分手的那一天開始,我每天買一罐5月1號到期的鳳梨罐頭,因為鳳梨是阿May最愛吃的東西,而5月1號是我的生日。我告訴我自己,當我買滿30罐的時候,她如果還不回來,這段感情就會過期。」─《重慶森林》 ----------------------------- 2016.12.23 國賓微風 Warner Bros Pictures TW (華納兄弟台灣粉絲俱樂部) 文章:

標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