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流合烏》─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同流合烏》Utopians
★★✩
----------------------------------------------------
導演:雲翔
編劇:雲翔
主演:周德邦、賀飛、錢靖雯、王雨泓
----------------------------------------------------
《同流合烏》─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如果一個人是同性戀,而他擁有良善並要尋求天主,我憑什麼去論斷他?」
同性戀探討,向來都是雲翔的電影題材,從初生之犢的《無野之城》、《永久居留》、《安非他命》倒略有低潮的《愛很爛》與《遊》,要說現今亞洲能將理性與感性、藝術與生活融之一體的,那絕對雲翔莫屬。他總帶著不懼的勇氣點題反問世界,游移情與愛的邊界,也將男性的銅體曲線拍得如此唯美,絕不附加一點情色思想,更在追求理想與探索性向下取得完美的平衡。
----------------------------------------------------
「我寧願被凡夫俗子辱罵至死」
《同流合烏》作為雲翔第六部作品,劇情雖有駁筆之處,但他確實把持住了此部片該有的藝術基調,意識流長鏡頭就是非常明顯的運用。從片頭第一顆長鏡頭出現,外裏的藍到內心的紅,面對女至男的肉體纏繞,顏色的鮮豔與令人囈語的夢靨壓迫,讓人聯想起《安非他命》開場的渾沌,而夢境的顯現也點出雲翔長期電影下的中心主軸:「異與同的性別掙扎」。再至第二顆一絲不掛的長鏡頭,這點確實也能看出導演的玩心與嘗試,擅用旋鏡,人物之間的穿與脫,意識間的進與出,也將內心的恐懼加以放大。此次法斯賓達長鏡頭致敬確實起到效用,加上配樂也非常契合電影成色,目眩神迷也令人著迷。但反而效仿《聖塞巴斯蒂安的殉道》的第三顆長鏡頭在筆者看來或許有點多餘,或許想要呼應學生問起教授關於三島與蘇格拉底的殉道,但從劇情上的漂流荒島,直視如夢如真的異轉同困境,合理性倒有些違背且刻意,「三痣」輪迴命題在片中確實發揮許多作用且耐人尋味,但這輪迴卻並無放大,反而被更劣質的劇情走向稀釋。
----------------------------------------------------
「未經熟慮的人生不值得活」─ 蘇格拉底
如同引用蘇格拉底之名言,似乎也正是電影的最大問題:「未經熟慮的橋段到底該不該放?」,雖然劇情的平順性與合理性向來不是雲翔的強項,雖長期竟可能以裸露為表徵的符號,但此次的累贅似乎又多了許多。《同流合烏》顧名思義是要尋找心中的烏托邦,這「烏托邦」不用說破,想知就是要尋找到情感下的自由,不限性別與侷限的伊甸園,而《同流合烏》運用的反證,是拿以過去的例證來輔佐自己的論調,進而針穿現實中的法律與信仰荒誕性。這點未嘗不可,但當無法融入進電影時,可謂成也元素,敗也元素。像是貫穿整片的蘇格拉底與三島由紀夫,導演雖知,但他並無試圖闡述或幫觀眾補充背景,蘇格拉底與學生阿爾西比亞德斯的隱隱之愛,或三島由紀夫的同性情結,片中出現的《假面的告白》更擴之於他最後四部曲所描寫的「三點」輪迴,又或貝多芬、紅樓夢等資料輔佐。你雖能體會導演想灌注的用心,對於外在包裝與內在真實所面臨的掙扎,但卻也在龐大史料下的添加,最終更顯過於吊書袋子,讓本可深思的哲理,在快速掠過下,只淪為表面。
----------------------------------------------------
「香港不是被英國統治過嗎?這就是我們不爭氣自己貶低自己。」
除了對白句句挑戰現今關於信仰的限制曲解(簡直挑起護家盟怒火!),甚至在角色取名也頗有意涵,香港代表的「明哥」與「詩韻」,大陸代表的「『龍』祖兒」,也讓人看見導演的玩心與嘲諷。但相反,為了更顯現今的荒誕性,劇情也逐漸偏向法律的嚴苛荒謬性,令人想起《愛很爛》之中最後的戲碼,但卻也如同該部般,這樣情節的出現是否有無必要?或許曼谷的出走愛相隨,才是雲翔最主要的特色,不論《永久居留》的以色列、《安非他命》之間的澳洲離島等,這種自然隨意才會更貼於愛情烏托邦的自由。但為了使媽媽的角色與「香港越來越像以前的大陸了」中港英的三國關係怨恨有所連結發揮,此處刻意的劇情轉折也說嫌生硬。以「說謊一時,圓謊一世」這身世的善意謊言來救贖深陷於違背世俗的情感真摯,這立場倒是有點站不住腳。
----------------------------------------------------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也是這部片最致命的任性。關於語言性,明明賀飛在電影裡飾演的中國學生高勁軒是聽得懂廣東話的,但為何教授不直接用廣東話跟他溝通?反而使用較為卡殼的普通話,又只在一些經典名句轉為廣東話,除了阻滯的不耐、語言性的違和,也不時讓人會出戲。在與導演交流後,雖然懂得他的體現,因教授想要貼近學生,也因為生活熟識慢慢變調,就像教授妻子一開始也跟賀飛說國語一樣。現下的香港確實中粵英夾雜,導演雖指明保留語言性的真實,不假裝不造作,但論電影層面,語言性的舒適轉換,與帶給觀者的感受都是必須思量的一環。如今當這種任性真實成為電影的不耐時,卻相反害其電影的自然,或許《永久居留》也有這種轉換,但它卻是與電影的基調,那種樸素生活,甚至手持攝影都是與電影謀合的;然而在已有劇情包裝、行得有稜有角的《同流合烏》,這真實性在影片裡就成為一種詭譎。當語言性只建立於愛之上,這點倒是無法說服筆者。
----------------------------------------------------
「這地方容不下我們,我們另尋烏托邦去吧!」
而何謂《同流合烏》的烏托邦,說白就是婁燁《春風沉醉的夜晚》又或《我愛妳,妳愛他》之中三人之間的情感輪轉,而《同流合烏》在為了更想貼於觀眾,以較為淺顯的劇情去表現命題,未嘗不好,但在劇情操之過急且證理不足下,也讓最後來不及建立的烏托邦,硬生擠出一個有四人卻也四不像的伊甸園。同性戀在最終的頭尾包裝,也似乎變向成為一種「該值得鼓勵」的行為,並不是說鼓勵,而是是否要這麼刻意的凸顯這種「愛的正確性」也讓人深感疑惑。
----------------------------------------------------
雲翔在《同流合烏》的最後也帶著他在前三部作品中留有的字卡,引用方濟各的名言,他不再是譴責宗教,而是試圖將宗教換位思考,也讓這份愛延續下去。或許他的烏托邦始終在電影中尚未建立完善,但這就是一種契機,烏托邦並非不存在,而是我們尚未去尋找聆聽內心真實的聲音。正如影片所說,如果這一輩子就活到了詩意,那一世我們還要追求什麼?或許那正是我們人類必須追尋的理想「烏托邦」!
「有人曾挑釁地問過我是否認可同性戀?我回答:『告訴我,當天主看著一位同性戀者,祂會用愛擁抱它的存在,還是拒絕並譴責?』 天主在人生旅途中陪伴著我們,而我們也應站在對方的立場並陪伴。」─ 教宗方濟各
2016.08.05
同流合烏 Utopians ユートピ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