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峰的武行「規矩」:從《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到《師父》
《師父》The Master
★★★★
----------------------------------------------------
導演:徐浩峰
編劇:徐浩峰
主演:廖凡、宋佳、蔣雯麗
----------------------------------------------------
徐浩峰的武行「規矩」:從《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到《師父》
在近年武打類型電影中,前有洪金寶展現《葉問》的拳拳到位,又或王家衛《一代宗師》的武感美學,但同樣講述武術領域的徐浩峰,拍的卻不全然是「武術」,反倒他說的是「武行」。何謂武行?武行裝的不只有刀棍槍拳,實質藏的是算計與「規矩」,在相對較為拘謹莊嚴的功夫,徐浩峰卻在來往中突破類型侷限,自成一格。
----------------------------------------------------
「我得按照世上的規矩來」
「規矩」,這又是誰的規矩?說白了這規矩正是人心的「陰謀」,也是在徐浩峰的電影中必有主軸,從《倭寇的蹤跡》的留門、《箭士柳白猿》的試探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師父》,我們看的不再是表面上的刀拳對壘,而是彼此的心計攻防,如何保住名聲?如何驅趕捍衛?又如何再次建立威信?這些在電影中雖被武術動作的亮麗所掩蓋,但只要一次蜻蜓點水,卻餘波盪漾。一計謀,徒弟反噬;一封信,已被追殺;一團結,逐出天津。功夫不再只是武術勝負,打的卻是一套人事哲學,不再只是輸贏之簡單,就算公平公正,卻仍躲不過有心小人。
----------------------------------------------------
「今日,我叫你一聲師父」
《師父》也是至今徐浩峰最成熟的作品,但當中編排卻已可在前兩部顯見端倪。師父一詞,對徐浩峰來說早不是光明之詞,反而是一個躲逃現實的藏身之處,在《倭寇》中雖無師父點名,但師父卻躲藏於門簾之後、陰影之地;而在《箭士》的師父(柳白猿教雙喜)卻成為逃離亂世、歸隱山林的藉口,而《師父》中的師父更也是藏埋險惡之軀殼,鄭山傲(金士傑飾)的跪地一拜,陳副官的再次喊聲,都為日後反擊留下伏筆,更別說師父教了些什麼,《倭寇》中對於武館師父的無能揶揄、《箭士》指出武館教拳總是騙人的,再至《師父》直接點明武術之人才竭盡的背後所為,政客之利,商行之譽所造出的武館名聲,該是服眾尊敬的「師父」,也在徐浩峰的規矩之中,醜陋得無所遁形。
----------------------------------------------------
「這麼簡單的道理,我竟然想不透」
當你以為武術界只有男性當道時,徐浩峰卻反其道而行,不只在愛情上的牽制,「女人」其實比男人更懂武學人事,而這些角色注入,更讓武界的性別定位得到轉圜:如《倭寇》中只單憑「如影如響」便可凌駕眾多自恃甚高之師傅,甚至還以為她們就是倭寇;《箭士》中的二冬與月牙紅,一是復仇結盟之表,卻有動心之永恆,另一是利用情感勾引,達成試探幫忙之實;或在《師父》中,凌駕於全部男性的鄒館長(蔣雯麗飾)、手不碰菸不管世事,卻對世道聊若指掌的妻子(宋佳飾)。這些女性人物在徐浩峰的影或筆下,絕不是愚笨之人,縱使看似天真單純(如《倭寇》之舞女群、《師父》之茶湯女),卻比武行之人更懂武道。在男性血氣方剛沉浸於勝負之迷時,她們不動拳腳,卻依然能一掌打醒夢中之人,做到揶揄嘲諷之唏噓。
而相反,通常我們視老人為武界前輩或是門道指標時,徐浩峰也再次將這些老人加上「失意」的標籤:《倭寇》中自以為救世主不再歸隱山中的裘東月,卻因倭寇盡顯醜態;《箭士》裡匡一民也因天下江湖,而落魄無奈,在前面同樣是資深演員于承惠到《師父》則換成金士傑,他的鄭山傲也正是個以為名聲仍在手,最後卻被謀略剝奪的老人,而這「老」對於徐浩峰而言反轉為另一種借喻,現今的時代中武術之強早已不再單純,這些老一代雖有技術,在立足於世代潮流中,卻需要所謂的心計與手段。可惜,武打純粹卻在時代交替中,早已變了味。
----------------------------------------------------
「江湖事,事不問因由」
徐浩峰的電影倒不能以武俠去論定,雖有似於胡金銓的行俠仗義,結合邵氏的場面編排,但他的武俠卻不在表面張狂,反在外在有了節制。身雖有武行正經之裝,心中卻有江湖之利刃,即使有勾心鬥角,但絕非無理狂妄,就算起了私慾,仍要循規蹈矩,做事明明白白,正如招式光明磊落。在《倭寇的蹤跡》對於武行之假與江湖之真的對壘;又在《箭士柳白猿》當柳白猿說道:「我是武行人,而非江湖人」,背後又是另一層暗槍難防;直至《師父》中所一再點題的武行自理,拒絕軍權掌控,底下卻行使江湖算計,皆說明了徐浩峰對於武術的中心思想。從顯而易見到收藏內裏,雖一貫而終以簡約對白建立起距離感,卻再以札實套招收服人心,不論在電影語言、鏡頭運用又或武行惡趣味,將所有元素慢慢磨合精進,從《倭寇》的生澀念想、《箭士》的言簡韻長,最終在《師父》的圓融平衡,皆能看見徐浩峰對於電影的成熟。
除了劇本的內裏,對於徐浩峰來說,更重要的電影剪輯,在他的作品中,不只擔綱導演編劇動作指導,三部的剪輯也是他親力親為。而如說他可藉動作指導精煉他的武術,那他的剪輯便是他電影的練功之地。不同於類型武俠,一拳一招都必須到位,徐浩峰的剪輯冥冥中蘊藏了他的美學,雖節奏明快,但明快卻在於普通人物敘事上,反之動作場面卻並無過多切換,營造出屏氣凝神只重招式的場面調度,可以見得從《倭寇》的雙重敘事幻想並行、《箭士》不同時空平行剪輯,到《師父》行雲流水的單一主軸,且更具戲劇感的幽默包裝,徐浩峰的電影功力也在層層升級。值得一提,在後兩部的配樂安巍,不同以往的緊湊音符,反倒做上減法不過度激昂,從莊嚴佛教醒鐘到中國禮俗之銅鑼,都與中國武術和時代有相互呼應,當中皆有詼諧的旋律交織,也得以舒緩電影緊張氛圍且具點題效果。
----------------------------------------------------
「我是門派的全部未來」
這麼說有點狂,但徐浩峰的武行趣味正是他招牌的電影語言,不再是飛簷走壁的俠之穿林,反是永不離地的武之鎮定,更以拳腳之間探刺人與人的攻防、諷刺權勢者的虛有其表,內裏內外都為之精彩。徐浩峰一次次的出拳,也打出他自身的武林哲學態度,以武俠借事說理,雖不見「規矩」之影,但早拳拳刺入骨心擲地有聲。也透過武學之動、人心之靜,在文學與電影之間,蹉跎出人性之太極,更不用說及他對於拳理兵器的學識淵博,說他是這個門派的掌門人,是未來,一點也不為過。
----------------------------------------------------
「滿世界的人都在追求投機取巧,比武的是不多的沒法取巧的事」─《箭士柳白猿》
「詠春拳絕了」,簡短一句,卻是深有其義。當陳識打開《蜀山劍俠傳》,他看的再也不是書,而是看通了武打背後的人心險惡。如今北上一掌,該是打傷徒弟之拳,卻回敬了自己,而這一掌正也穿透了武行之假面。
本片榮獲第52屆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
2015.11.11 金馬影展
海鵬影業/Swallow Wings Films
2016臺北文學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