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Recent Posts
Follow Us
  • White Facebook Icon
  • 10626605_578466798931442_83179810293712673131_n
  • Twitter Clean

《狀況排除》與《划船》

《狀況排除》與《划船》

說起《狀況排除》和《划船》,這兩部是風格極為迥異的影片,一部帶有社會寫實的紀實感,另一部則較為文藝浪漫的回憶流。儘管在題材上,兩者雖看似沒有交集,但卻在技術或細節都有不謀而合的默契,其中這兩部的「調色」所帶有的意涵與巧思,則是我非常喜愛的部分。

趣味的是,除了兩片在調色中外,兩部也都有高英軒出演,更不約而同使用了美枝之名(鳥與女生名字),甚至也曾想利用過去紀實影片作為輔助,而映後座談中,兩人未來新片的題材更有巧合的人物設定。就讓我們先從詹京霖導演的《狀況排除》說起:

《狀況排除》(A Breath from the Bottom, 2012)

----------------------------------------------------

導演:詹京霖 主演:蔡明修、高英軒

----------------------------------------------------

在近年的人民意識逐漸高漲,面對日漸敗壞的政府底下,也掀起一絲反抗的意念,小至言論,大至行動,更有許多影像創作者藉此拍攝及記錄如今身在如此處境的台灣人民,而《狀況排除》正是其中之一。圍繞在農業權益與工業開發,聚焦農民與憲兵的父子身分衝突,進而探尋我們的家鄉究竟在何處?是否因政府的謊言讓一切變了樣貌,又否因為自身的急功好利而喪失該維持的尊嚴與人性?而當這些一表人才的拔擢升官,是否還記得那些孕育我們成長的草根面孔呢?

我倒不會說《狀況排除》很類型,而是他採用古典三幕劇形式所呈現,而在這三幕當中卻都有同樣的場景看出人物心思的變化。「團聚吃飯」便成為這項重要指標:從狀況前的「吃飯」,起先便能感受到父親對於政府的憤怒,一頂有著布條的草帽,口中對於壓榨農民、缺水的種種不滿,到對兒子升官的蠻不在乎,甚至附加於政府謊言,這餐飯雖仍摸不清兩者彼此的關聯,卻已嗅到緊張的親子關係;來到狀況中的「吃飯」,當我們瞭解兩者的利益衝突,這餐飯一點也不是溫馨的場面,兒子所擠出的淚水不是孝悌,而是被辣椒醬所迫的敷衍,虛則關心父親回家,實質卻是驅趕事業的絆腳石,當父親走到路的盡頭,換來的是另一場預謀的開端;而來到狀況後的「吃飯」,父子關係再次不語不是氣憤,而是轉為尷尬,兒子就算再次試圖關切,可惜卻依然不知道父親的用意,更別說未曾了解手中那碗「飯」究竟從何而來(農民與稻米,那些吃的飯都是種出來的),但最後打破沉默的卻是從頭到尾夾在他們之間的「政府」。這關係既複雜又巧妙,也讓人哭笑不得。

不得不說,我極為欣賞詹京霖導演的場面調度和技術用心,從一開始的「調色」,雖是黑白,但這種黑白並不是高強度的對比,相反卻是蒙上一層灰,彷若讓人無法輕易辨別是非。而後當父親的農田記憶以鮮明的黃綠呈現,曾經的草根性質進而凸顯,反而暗指現今為了開發而忘記我們的根在何處,如今卻要剝奪這一切養活我們的母親之地,黑白與彩色在此也有了隱喻。而這「黑白」卻也是非常玩味(不知道是有心還是無意),如吃鳥屎、辣椒醬、屁股上的「幹您娘」,聰明的以顏色蓋過,不讓觀眾正面直視,反從話語動作顯現,直至父親說出褲子都從白色染成紅色時,這種示現,頓時才驚覺讓我們它原本的顏色。

另一方面,鏡頭的運用和剪輯也非常巧妙,如同一顆屁股,放在都市與農田,本該是自然的樸實,卻被世俗利益附加成蓄意搗亂,而這矛盾的根也進而伸及父子兩人。當狀況正烈時,淺焦的畫面頻頻出現,這些第一視角不就是兒子被淚水模糊的視線嗎?更別說許多追逐的場面調度,雖看似混亂緊迫的大量跟鏡,但當中卻仍有細膩的鏡頭運動,如從上而下的樓梯俯視旋轉,是我特別愛的一顆;在符號上也有走廊盡頭燈明燈滅的暗示。其中混音剪輯的層層堆疊,當熨斗與農田灌溉交叉,抗議聲與軍歌重疊,甚至引用吳晟老師因農業用水有感所作的新詩《親愛的家鄉》,精細的安排皆讓人倍感欣喜。

雖然影片看似只有兩位主角,但蔡明修(蔡爸)和高英軒都獻上最精湛的演技來支撐本片的主幹。尤其父子情深的交織更讓人動容,每當他們一對望,兒子眼望父親的行為,父親被捕旁觀兒子的無助,就算兩者沒有肢體交流,只光靠眼神還是可以觸動人心。而當一巴掌的打響,此種無奈無為,卻又關心彼此的情緒才顯露而出。

在映後聽聞導演自稱是達頓派,也正能從影像中嗅到此氣息。同樣的以手持緊迫製造人物氛圍和生活的困境,也同樣審視小人物如何從壓迫生活中搏出生存。正如本片英文片名「A Breath from the Bottom」,每一次跑動的喘息,正也象徵著這群人物在如今被壓榨的環境裡,所面對現實的無奈與打擊,也在事業和情理之中有著心理上的掙扎拔河。

而更與達頓兄弟相像之處,也在於結尾的處理:「問題未解決。」,在結局上雖然水來了,父親展開笑容不再怨罵政府所為,也正呼應著《狀況排除》。但狀況真的排除了嗎?隨後卻是明顯讓觀眾眼見再次水停(我倒覺得可以不用如此刻意),但其實水卻不是最主要的核心。你必須眼見,活泉之水雖然再次湧出,但仍舊填補不了父子之間的嫌隙,就算水源問題已獲得改善,但家庭情感的裂縫依然如兩條平行線般毫無交集,就像追逐在樓層之間的平行鋼條,又或離開警察局的對街。即使兒子的眼中再多麼關愛父親,甚至試圖做出彌補,但父親口中離不開的依舊是「政府」兩字,而他們依然身處在這被權力壓迫的社會才是最冷冽的事實。

「別擔心,學長會罩你」

2013台北電影節|《狀況排除》A Breath from the Bottom

----------------------------------------------------

吳晟《親愛的家鄉》

(因國光石化、中科四期搶彰化莿仔埤水圳的農業用水而發表之新作)

「我耐住性子

翻閱厚厚一大冊

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

只見一長串抽象數據

如虛幻魅影,繞著「開發」二字

直指我的家鄉,打轉

數據上宣稱

你只是一處窮鄉僻壤,沒有出路

必須交出大片土地與海岸

接受大煙囪、大水管入侵

接受日日夜夜污染的洗禮

換取傳說中的發展與進步

怎樣的發展,可以容許烏煙瀰漫

遮蔽湛藍的天空?

怎麼樣的進步,可以封閉遼闊視野

阻絕清風拂過樹梢?

怎麼樣的繁榮,可以放任污水漫流

消滅萬物欣然成長?

親愛的家鄉啊

究竟什麼人有權力決定

毀棄上天恩賜、生生不息的資源

究竟編造什麼樣的數據

可以評估,一座小小島嶼

承受多大污染源的凌虐

承受多大劫難的傷痛

是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在你寬厚的懷中

農民終生和田地廝守

信靠四季周而復始的收成

漁民終生守護海岸

信靠潮汐起伏的眷顧

親愛的家鄉啊

這土地,每一部分

都是生命神聖的根源

只要流汗打拚足以世代安身立命」

----------------------------------------------------

《划船》(Rowboat, 2014)

----------------------------------------------------

導演:王希捷

編劇:王希捷 主演:陶傳正、姚淳耀、林家宇、高英軒、曾筱庭

----------------------------------------------------

說起王希捷導演的《划船》,在觀賞之前,認真補過她所編劇,並榮獲第48屆金馬獎最佳短片的《小偷》,我特別喜愛導演對於女性內在角色的刻劃,雖身處在同一處境,但總能將兩者有不同的細膩變化,而從《划船》之中,你又能再次看見她這精細的安排。

「回憶,什麼是回憶?」

片頭一開始,我便深深喜愛上此片,看著一艘小船悠悠的以對角線划過(腦海中馬上浮現《郵差的白色夜晚》那種靜謐),就像將回憶重新審視劃開,但到達的彼岸卻不是重點,而是所蕩漾的波紋慢慢地逐漸擴散拉起序幕。

隨後,導演的旁白就進入片中,但她並不是以一種「正經」的口吻去做旁述,反而是以非常親切的心態去與觀眾交流,帶起我們的好奇心,一起和她回望父親的初戀回憶。而後影片卻以瑣碎的片刻閃回、黑白紀實蒙太奇建構,直至停留在一個深焦的花草斜坡。「你很漂亮,你叫什麼名字?」此話一說,這遠方讓我們看不清面孔的女子也成為了影片的伏筆。

雖是一個簡單以划船聯誼的故事,但卻也不簡單,這裡你就便能看見導演所細膩的心思添加。當老王坐上小船,原本這種「抽鑰匙」的男性主導選女伴,也該是男性的主動說話,此時卻被聒噪的女伴強勢引領,讓這種主導關係轉向。老王不語,只任由這位與其結「孽緣」的高傲女生談天說地,他更滿心不在乎她想看到的天鵝,甚至感到厭煩。直到心儀的女生遇到了卡船事件,原本被動的老王突然再次轉為積極主動,將船划向女生身旁,並以英雄式的方式為其解救,也讓自己獲得與她共乘的機會。

同樣地,老王一樣不語,但卻從聒噪轉為靜謐,原本的兩人相視雖是一份尷尬,直至一個特寫疤痕的英雄賦予,才讓女子會心一笑。此時隨著古典旋律的伴隨,他們的小船也正如華爾滋般在水面上兜圈打轉,不管女生想不想看天鵝,男生仍主動將船轉向讓她感受天鵝之美。此時的「調色」也成功帶起氣氛,隨著天鵝飛進飛出,正如心頭不停的忐忑跳動,而且不管幾隻都不厭煩;但天鵝不僅僅只是飛過綠葉灌叢,反而你會發現隨著費洛蒙的發酵,綠葉早都已轉紅,陽光更是燦爛,投射在他們的船身上,這不正是懵懂愛情的恣意盎然嗎?

此時,充滿在這甜蜜之中,從髮絲間看見了那道疤痕(心裡驚呼《安諾瑪麗莎》!)剛剛所營造的氛圍瞬間瓦解,陽光瞬間消逝,頓時再次變得沉默與尷尬。當船靠駛至岸邊,老王以慢動作的省思,當他不在意美貌附加後,脫口而出表示愛慕,但他卻不知在這段時間裡,他早已喪失這項機會。也與此同時,導演卻將片頭的閃爍片段再次拾起詳述,我們最初以為的英雄式印記,卻也沒想到竟是一個魯莽著急的跌倒,女生的輕聲細語才頓時成為心頭的悸動,而剛才女子的會心一笑更獲得了解釋!但相反男方卻因為一道疤痕,對於外貌之美所作出的失望反應,也親手葬送了這段初戀。他雖然想通一切,但卻為時已晚,而時間,再也無法重新來過。

在《划船》之中,王希捷導演所採用的就屬紀錄片中「重演」的形式再次重現父親的記憶,當然這邊,她並無刻意加進自身角度,所以才會以劇情片來客觀的詳述父親初戀的故事。在觀影過程中,《划船》讓我儼然想起李珞在2010年所執導的《河流和我的父親》,而我則會玩笑的說這是王希捷《划船與我的父親》當中的「划船」篇章。(這也是為什麼在映後會問起導演父親看過此部有何想法)有趣的是,當記憶回到現實重現,雖只單從父親的文字或言語接受,但影像卻能夾著兒女的思量和情感賦予,更成為親子之間的對話交流與回憶共享。

「回憶和想像有什麼不同?」

而「調色」也在之中發揮了作用,冷調寂寞的藍色打映在老王的臉上,「我很會划船」,也可惜想像始終只是想像,同樣一句「你很漂亮,你叫什麼名字?」,同一片花草綠地,而女子再也不會回頭。稍有遺憾在於,導演並沒有將回憶與想像再進行更明顯的切割,或許現實的凋零已證明,但最後結尾收在順流而下的小船反以一種藍綠色呈現,沒與之間有更凸顯的對比。也在觀眾不知初戀最終是不是終身伴侶下,當中的交代倒會讓人產生疑惑(或許對當事者比較理所當然)。

不過我還是極為喜歡結尾的處理,對比起開頭的斜線序幕,最終的直線而行似乎也象徵著流向現實的隨波逐流,感受到些許的無奈,波紋也只能侷限的散開。最後也讓觀眾察覺,這位划船者正是故事中的主角,雖然是遺憾,但這份遺憾卻化成心中永恆的美。當他攜手與老伴再次走回岸邊,身後的樹葉不再是現實的綠,反而正是當時洋溢在初戀中的溫暖橘紅!

最後一曲《Feeling of Being》,裏頭有一句歌詞「I hear the water lapping, On the side of the boat」,我們雖在現實中生存,但回憶仍然存於腦海,正如小船一樣,當我們再次划起,閉上眼睛,那份感動依然會在心中投下漣漪,慢慢擴散,直至內心深處。

Lucy Schwartz《Feeling of Being》

2014台北電影節|划船 Rowboat

2016.05.28 梅花鹿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