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那時此刻》─ 片刻 ‧ 永恆
《我們的那時此刻》The Moment
★★★★
----------------------------------------------------
導演:楊力州
----------------------------------------------------
《我們的那時此刻》─ 片刻 ‧ 永恆
電影,對你來說是什麼?是當你坐在黑色的盒子裡期待著裡面的所播映出來的驚喜,又或是帶著感動回到家細細琢磨,在電影120年的歷史之中,台灣電影佔了幾乎一半的時光,從黑白台語到彩色創新,每一部電影的存在彷若就是一個時代的記憶,通過對白、人物、劇情,在將近兩小時的片刻之中,你進入的不僅僅是那時代氛圍,更可貴的是你能從這些角色之中尋找與生活的共鳴,這就是電影,然而你對於台灣電影的記憶又有多少呢?就讓我們跟著《我們的那時此刻》一起細數曾經擁有的酸甜苦辣。
----------------------------------------------------
《我們的那時此刻》,原名《那時‧此刻》,是金馬50周年紀念上所推出的紀錄片,而也因50周年的到來,當時特別邀請歷屆所有的影帝影后參與盛會,因此在電影中你可以見得柯俊雄、李行等過往的風采,而也因金馬獎的緣故,此紀錄片一開始即以回顧金馬獎的創辦和歷史作為出發點。台灣電影的起飛一大部分是金馬獎而帶動,它不僅帶動當時大家看電影的興趣,也拉起了整個電影產業鏈。回顧台灣電影史,從原本的黑白台語片(還記得筆者參與柯俊雄影展時,當年的電影產量雖大,但質量卻不是部部精美),凌波、《梁祝》、邵氏公司的蔚為流行,一路到中影的國語片時代,《蚵女》、《養鴨人家》所帶動的鄉土寫實到健康寫實主義,貼近當時台灣社會的一級產業,樸實的農村皆在電影中完美呈現,而後人們對於武俠片的幻想,因而有胡金銓的《俠女》,又或《龍門客棧》的經典。在ㄅ刀光劍影的另一面,則是擁有二秦二林的瓊瑤式風采,《彩雲飛》、《我是一片雲》搭配著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過去的美妙時刻也不經再度湧上心頭。
----------------------------------------------------
然而電影真的只是電影嗎?最初的金馬獎設置在10月31日舉行,那一天正是蔣中正的生日,誰也沒想到現在立足於華語影圈的金馬獎,一開始的用意是為了祝壽,電影確實不只是電影,它反映到的是社會的氛圍、政治的結構、民間的疾苦,在60-70年代中間,因為美國斷交,人民的民族意識崛起,因為不服輸不懦弱,我們更可以看到《英烈千秋》、《八百壯士》等激勵人心的電影,在國軍奮勇殺敵的背後,老百姓們更有《梅花》的傲骨、《七匹狼》的志氣,當《一樣的月光》在《搭錯車》中響起,一樣的月光,雖然一樣照著新店溪,但卻照映出台灣人的精神,隨著時代流淌,我們自主的意識變得清晰,懂得憤而不平、懂得為正義而戰,不再只是活在歷史之中,更會勇於批判過去的黨國政治。將時間推往回一點,在80年代的電影中,我們多能體會《香蕉天堂》的憤慨,對《悲情城市》身有感懷,多元種族的無奈與哀傷,縱使帶著《兒子的大玩偶》,笑容白面底下仍是擦不乾的淚痕,政治的動盪、戒嚴的緊繃、社會的焦躁,我們可從這一批台灣新浪潮中,透過楊德昌、侯孝賢、王童等導演細膩的鏡頭處理,從《恐怖分子》、《童年往事》、《看海的日子》等作品,細細深思台灣的處境和未來。
----------------------------------------------------
在新浪潮不主打明星,貼近人民生活下,直至這些情懷已過多氾濫後,台灣的電影似乎也慢慢出現困境,此時香港新電影的崛起,關錦鵬、陳果、陳可辛等,開啟了1997回歸的中港隔閡題材,《邊緣人》、《甜蜜蜜》、《香港製造》等,如同當時的台灣,香港也正要自行獨立發展出一片天,就在港片風氣盛行下,我們看著杜琪峰的警匪追逐、看著許鞍華的女人細膩,台灣的票房也刮起了一陣港風,連金馬獎也是香港的天下(當看著成龍得獎時,台下坐著鄭則士、梁家輝、張國榮,真是一個美好的年代),但台灣的電影不好嗎?卻一點也不然,而是觀眾的口味已經改變了,過去慢鏡頭式的反芻已被遺忘,人們更喜歡視覺的衝擊和直接了當,縱使是揚威國際奪取坎城評審團獎的《戲夢人生》,藝術片似乎已經消失了沸騰的台灣電影市場,而台灣的新秀如李安、蔡明亮,或是也在慢慢培養的魏德聖和陳玉勳也再慢慢崛起,或許在當年也許是政治因素、也許是評審口味,金馬獎雖然實質只是一個鼓勵,但卻也奠定台灣電影紮時的根基。
----------------------------------------------------
在看似台灣電影的後勢看漲下,卻又迎來一波低谷,921、SARS的重擊,加上好萊塢的市場投資,如《雙瞳》新奇的製作手法或《臥虎藏龍》融合美式風格深受觀眾喜愛,或許在《熱帶魚》中台灣國語的趣味和綁架案的文本仍受觀眾喜愛,但在同樣面對中港電影產業趨於成熟下,幾屆的金馬獎如《可可西里》、《功夫》,或是姜文、張藝謀等稱霸,台灣似乎也走到了必須以輔助金來激勵產業的階段,而於此同時,此時的台灣所展現的小人物社會情懷又再次凸顯,農民520運動、野百合學運到近年的太陽花、大埔事件、香港佔中,這種更貼近社會的紀錄片也慢慢地出現在觀眾視野,而且更能打動人心,彷若《翻滾吧男孩》到《看見台灣》,或以真實事件改編,戴立忍執導的《不能沒有你》,台灣電影的轉型也愈趨明朗。
----------------------------------------------------
楊力州導演以清晰的脈絡述說著金馬獎50多年的歷史,延循著台灣電影的足跡也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社會背景,觀眾透過桂綸鎂的旁白,和在這50年間閃耀的眾多明星,也加上聞天祥老師、黃建業老師等在這個行業深受電影影響的朋友們,不論年老又或年輕,大家都擁有著一顆愛電影的心。但在閱覽台灣電影史的同時,卻不禁深深感嘆,細數眾多電影,片中在2000年後的電影卻是寥寥可數,我們必須問:「台灣電影,怎麼了?」票房市場改變、大眾口味的轉型,藝術的忽視、通俗的崛起,但在2000年後的16年間,台灣電影似乎也慢慢地原地踏步,幸好在2015年,我們依然仍有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張作驥的《醉生夢死》,但當陳玉勳說:「真可怕,我們年輕這一代都死了」,或許新導演正在慢慢醞釀,但此時此刻,我們也依然要像劉德華在第48屆以《桃姐》奪取最佳男主角的感言:「其實我看到評委在台灣,也看過你們這十幾年,電影最低迷的時候你們怎樣撐過去,現在也是我們香港電影最低迷的時候,我也希望你們能撐過去,好到跟你們一樣!」不僅是香港電影,台灣電影,在整個華語圈,我們仍需要再次地為電影奮鬥與堅持!
就在最後一曲由鍾興民製作的《美麗島》唱出了台灣人的寄望與未來,因為有你們,才有台灣電影這個美好的年代,《我們的那時此刻》,雖僅是片刻,但已成永恆,烙印在你我心中。
「謝謝你,因為你我們會繼續拍電影」
2016.02.18 牽猴子
我們的那時此刻 The Moment Activator Marketing Company (牽猴子整合行銷 Activator Mark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