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Recent Posts
Follow Us
  • White Facebook Icon
  • 10626605_578466798931442_83179810293712673131_n
  • Twitter Clean

《驚爆焦點》─ 這一次,我必須讓你知道


《驚爆焦點》Spotlight ★★★★ ---------------------------------------------------- Director: Tom McCarthy Writers: Josh Singer, Tom McCarthy Stars: Mark Ruffalo, Michael Keaton, Rachel McAdams ---------------------------------------------------- 《驚爆焦點》─ 這一次,我必須讓你知道 「有時我們很愛忘記,大多時候我們都在黑暗中嗑嗑絆絆,突然間天亮了,人們卻開始互相指責起來。」 「我們為什麼不早一點?」曾幾何時人們探究事情的真相只流於表面,那些可怕的事件都只剩下一篇短短的專欄篇,細讀後才會發現背後早已烏煙瘴氣,但是後續呢?也就像報紙一樣留在了昨日,別人會去在意,幾年前的警告,幾年後的頓悟,說不晚但卻以為時已晚,而當這些毒瘤一再地重複利用甚至拓及到你自身的區域時,人們才會開始覺醒和行動,如果沒有《焦點》,如果也沒有這些敢於對抗龐大宗教體系的有志之士,那麼事實雖擺在眼前,但卻無限遙遠。 ---------------------------------------------------- 「我們要對抗的是體制!」 在事件一一如洋蔥般卸下底下的毒瘡時,《驚爆焦點》表面上打擊的是宗教整個貪腐的體系,事實上它卻在每一分每一秒不停的旁敲側擊周圍的共犯結構,「我知道這個人」但知道又如何,當初被送交的名單也淪為杯下之物,當年積極奮鬥的運動人士也成了報社的黑名單,如沒有堅持不懈的挖掘,那麼這項議題無時無刻也會被上司打槍收攤,而透過訪查之下,宗教深入人心固然可怕,但更震驚的是背後助長此事的法律體系,如受到性侵的賠償僅僅不能超過2萬美金,如學校為了得以獲得教會的補助也慢慢地掩蓋一系列事件,一連串的連鎖效應也從單一問題擴及社會,這是最殘酷的事實,當箭頭指向不再只是教會,而是讓受害者再次被打擊的法律,為了利益、金錢,多少的良心可以再次地被出賣,而「執照」的維持也只剩掩蓋罪惡得以存留,見義勇為的必須根除,沒有名字,沒有紀錄,只見被叼走的良心。除了《驚爆焦點》,我們更得以在《獵場》中眼見性侵受害者的角度思維,也可以在《謀殺者的形成》親眼看見當法律機器無情的摧殘一個人的人生,無助、無奈,當沒有一隻援助的手,沒有一雙洞悉是非的眼睛和既有的影響力,那所有的罪惡只會隨著神父一般無限的進出循環。 ---------------------------------------------------- 「我只希望一份報紙能保持獨立自主」 「我們要不停的問為什麼?」這是在從事媒體行業裏最重要的法則,不能帶有偏見的文筆和眼光去發掘一項事實,也不能偏頗任何一方去影響真相呈現,但只可惜現實的新聞產業已變質,商業與利益的勾結改變了所有新聞型態,試問在這樣的年代我們還能見得港劇《導火新聞線》或是美劇《新聞編輯室》的精神嗎?可惜不然,但也因為《驚爆焦點》又或是早年經典的《大陰謀》、《請問總統先生》、到近期的《真相急先鋒》,我們似乎又燃起所謂新聞價值的鬥魂,一個專題好幾個月,為的不是指著罪惡之源大喊兇手,更多的是如何從慢慢的細節去領會當中的弊端和帶著讀者得到不同的反思。 ---------------------------------------------------- 「因為你一直默許這樣」 從電影中,我們聽見了不同受害者的故事,這不關乎性別、性向,但卻是足以影響人的一生,因為宗教的光環,因為人的默許,害怕說出事實,縱使說出也不會有任何改變,當你看到一個罪人依然帶著上帝的主意為自由之身,實在只能為社會的腐敗不勝唏噓,在當時的《驚爆焦點》或許只將範圍框在波士頓裡,但是宗教的無遠弗屆、肆意包庇,讓這項名為「幫助」的工作變得不再這麼聖潔,而背後看不見的手也不斷介入去抹平遭受的攻擊,甚至進而醜化正義之聲,在影片提到的「精神病研究所」,它的角色地位就如《贖罪俱樂部》的贖罪之家,可能只有少少幾人,但卻無法掩蓋背後的劣根性,而當這犯罪事件漸多成為一種模式,毒樹也不停地逐漸生長直到沾染更多的司法文件等等,從4到13到90,或許不再是我們「默許」,而是這種聲音被社會權力的浪潮銷聲匿跡,因而不敢再發聲。 ---------------------------------------------------- 「機構是人組成的,但我相信信仰是永恆的!」 《驚爆焦點》改編自2003年普立茲新聞獎最高榮譽「公共服務獎」的真實事件並發生於2001年的《波士頓郵報》,它的可貴之處就是在於用以非常冷靜、客觀的敘事手法去呈現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不會聽到一件大事而情感宣洩而出(如《謊言迷宮》、《真相急先鋒》都說實誇張),就算內心波瀾他們依舊維持該有的專業去解析到底是不是真的,而非一再相信蒐集到的材料,而透過宗教、法律、媒體和當事人的四方往來,透過對話訪問加以強調且具顯著的力量,而從電影層面來看,《驚爆焦點》絲毫極少的有冗贅台詞,它清晰地一步步讓大家看見事情的真相,不只教會、法律,近到從警察、教友、家人,誇張的是連神父都是受害人,多方阻撓之下撲熄了原本該被注意的怒火,而電影更將如何叵析和資料的蒐集,慢慢地堆疊出該有的氛圍和節奏,不溫不火的直指這個已日久腐爛的社會,雖說有點遵循老套敘事,但倒不如說該電影相當嚴謹的刻劃每一個角色,連適逢911時期,報導的擱置也使受害者產生懷疑,加上與律師好友主教的鬥智鬥勇,每每兩件交叉敘事的呈現,更可以見得導演Tom McCarthy的細心程度,不煽情擺弄,只為讓你看見最原始的事件走向,只可惜說到電影還是略有瑕疵,如像過於出戲刻意煽情的配樂,或是節奏的步調有點略慢已致片幅稍嫌過長,但整體來說對於電影擁有美劇精緻體加上具實事求是的緊實劇本,已算是相當高完成度之作品。 演員方面無疑是撐起《驚爆焦點》引人入勝的關鍵,他們堅毅的展現身為媒體工作者該有的精神,不著重在個人表現,反而凸顯鐵證的力量,它們做的事情只單單牽引著所有串聯在一起,不是個人,而是整個小組,在Michael Keaton、Mark Ruffalo、Rachel McAdams、Brian d'Arcy James的演技之下,僅僅用了口舌之力便能將故事說得精采,而當中Mark Ruffalo也在四人中算較為出色,身為記者該有的態度,奔走相告的考察,實質就是做為記者該有的專業,而在電影之中也找來Liev Schreiber、John Slattery、Paul Guilfoyle等戲精助陣,也將《驚爆焦點》打造成一部更具高度的電影。 ---------------------------------------------------- 「他們掌控了一切,一切。」 如果假設一個教父之於幾十名受害者,而到了最後的片尾字卡一展列,你很難以接受如此龐大的受害名單,「很幸運他還是活著的」,而又有多少人在這些事件過後結束了他們的一生,你會好奇神父怎麼了?也會好奇是否教會體制改變了?但你可以體會的是這些竟然都在你生活周遭,只是我們一再地蒙蔽漠視也換為默許苟且,最感慨的是《驚爆焦點》的地圖最終也像《獵場》的紅點標記,不再只是波士頓,不再只是美國,而是全世界!電話響起的不再只是良知,而是那一則則未被說出的故事,事實無處不在,只待你如何將它一一挖掘。 「請記住我說的話:『如果養育一個小孩靠的是整個村莊的支持,那毀掉一個小孩整個村莊也脫不了關係。』」─ 《驚爆焦點》Spotlight 此片入圍第8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配角、女配角、剪輯、原著劇本 2016.02.09 采昌國際多媒體

bottom of page